蚊子屬昆蟲綱雙翅目長角亞目蚊科,一般狀況下雄蚊吸食植物汁液而雌蚊則吸食血液產卵。在台灣法定傳染病登革熱、瘧疾、日本腦炎、黃熱病等皆可經由蚊蟲叮咬傳播於世界各地。
蚊蟲的生態-全世界紀錄的蚊蟲約3000種在台灣約有125種。蚊蟲發育需經過四個階段為卵、幼蟲、蛹、成蟲。卵2至4天發育為幼蟲,經蛻皮3次約5至10天化蛹,約2至3天才羽化成蟲。首先羽化而出的為雄蚊,約1至2天後才交尾。一生中雌蚊交尾一次,而雄蚊可交尾多次。交尾過程中一群雄蚊會在空中飛舞吸引雌蚊飛入交尾,整個過程只需要15秒即可完成。
卵-為白色約0.5毫米長0.2毫米寬大多呈橢圓形,產下2小時後轉為暗色。以斑蚊為例卵產於水邊上或容器內壁,可耐旱長達1年。家蚊則將卵年呈塊狀產於水面。瘧蚊卵呈舟行,兩側具浮囊漂浮於水面上。
幼蟲-又稱孑孓,分頭、胸、腹三部份具有口刷,利用口刷迅速搧動使水流通過口器而取使水中食物,除瘧蚊外具有呼吸管,因呼吸幼蟲常懸掛於水面,斑蚊呼吸管較短呼吸時與水面呈類似垂直樣。家蚊因呼吸管長與水面呈現45度。瘧蚊無呼吸管呼吸時身體與水面幾乎平行。
蛹-當化為蛹時為不進食的體分胸、腹兩部份,型似逗點狀,有明顯的大黑點為複眼,在水中可上下游動,此時由生殖袋可區分雌、雄。
成蟲-體分頭、胸、腹三部份,體重約為2mg,具一對複眼、觸角、翅及長口器。雌蚊觸角毛短成絲狀,雄蚊成羽毛狀。飛行速度約為每小時2公里,可一次性飛4至5分鐘。蚊子口器為六根針組成,雌蚊會經由人散發的汗水、二氧化碳、熱能去吸引叮咬。當針刺進皮膚時會由口器輸入蟻酸、抗凝血劑及蛋白質等進入人體中,蟻酸破壞角質層好使口器方便刺進皮膚,抗凝血劑則使再吸食血液時保持其順暢。被叮咬後身體將產生組織胺造成叮咬處紅腫搔癢。
常見騷擾之蚊蟲
1 斑蚊類為登革熱之病媒蚊,埃及斑蚊、白線斑蚊為代表。11至13度會是最適合孵化的溫度,埃及斑蚊在13度為適合孵化的溫度,經過5~7天幼蟲及可變為成蟲,80%喜於室內吸血。白線斑蚊在11度為適合孵化的溫度,經過7~10天幼蟲及可變為成蟲,90%喜於室外吸血。高峰時間為上午9~10點、下午4~5點。
2 熱帶家蚊為絲蟲病的病媒蚊易孳生於水溝、化糞池、積水容器等。依溫血動物為主要叮咬對象,如人、鳥、狗、豬、貓等。於夜間活動,可於無吸血狀態下第一次產卵,為四季皆可發現之蚊蟲。
3白腹叢蚊於日夜皆可活動,主要孳生於化糞池、尿桶等有機物質中。雖無傳染疾病之紀錄旦為居家常見蚊蟲之一。
防治方式
1 殘效處理-依各環境成蟲易躲藏處做殘效處理,如汙水化糞池、積水處、外排水溝、花草叢圃等。
2 空間處理-以空間噴灑藥劑,對現有飛行性成蟲現場擊殺。
3 孳生源處理-針對汙水化糞池、積水處等孑孓孳生處,投放生長抑制劑,使幼蟲無法蛻變成蟲,避免造成二次危害。